供應電路板產業的AOI設備供貨商,可以提供不同整合度與自動化程度的各級設備,可以提供不同的產出、偵測度與成本效益。先進的AOI技術可以支持新產品的制程趨勢和需求,同時還在不斷的持續進步中。電路板制造商面對如何選擇檢查方式的挑戰,希望這些選擇能夠符合產品的特性、設施的需求以及設備投入產出的效益。這樣的課題相當寬廣,以下內容主要著重在一些結構性考慮,并對其成本與產出進行基本的假設性比較。
1、檢查與確認
偵測到的電路板缺陷,是依據其關鍵的程度與是否可以修補來分類,目前AOI技術仍然無法自動判定缺陷的關鍵程度,因此會在檢查之后增加一道人工確認程序。所有的缺陷在檢查時會標記出來并轉換到數據資料中,而出現一個以上缺陷的電路板都會移轉到作業人員手上進行確認。確認的設備會加裝比較高倍率的放大鏡與影像相機,系統依據數據資料將放大設備移動到缺陷位置的上方進行人工確認。作業人員利用人工的方式將缺點歸類為關鍵與非關鍵缺陷,同時進行修補或判定為報廢產品,這樣的判定是依據機械檢查所提供的數據資料以及作業人員的專業經驗執行。
2、AOI設備的各種組合模式
2.1、主要的AOI設備供貨商提供三種缺陷確認的物料流動概念(組合模式):
2.1.1、掃描(Scanning)與確認(Verification)的組合:確認過程是整合在檢查系統中的。
建構一個極短的檢查循環,并能快速的偵測重復或關鍵的缺陷(快速回饋到生產線上),并且可以排除在確認工作站上額外的物料操作。如果AOI掃描系統可以提供正反面的交替(翻面模式)就可以降低投資的負擔,因為這樣可以讓需求動作比較簡短,同時也可以減少一次的堆疊隔紙作業。這是在相對缺點數比較少的狀況下一種比較理想的處理方式,或者是在首件檢查時需要有快速回饋時也會使用。
2.1.2、確認(或者是確認與修補)工作站是分開的:檢查是依靠AOI來完成,確認修補是利用確認工作站(Verication Station)進行缺點區再確認與修補的。
要在同一臺機械上進行確認與檢查毫無疑問的會降低AOI的有效利用率,因為所有的檢查作業在機械進行確認處理時會產生停滯等待。分離確認讓昂貴的設備可以提供比較高的產出,但是無可避免的會增加一些作業變動因子。其中最明顯的是作業周期會增長,而在確認工作站上會增加整體處理時間,同時也可能在轉送處理程序中增加作業缺陷產生的機會。批次轉換產品到確認工作站上,需要注意其處理的邏輯性與數據連結,確認其批次間的正確性與檢查機、確認工作站間的產出平衡關系。
2.1.3、混合的確認:是一種將掃描與確認兩者組合的概念。
一些特殊的AOI組合可以讓AOI設備隨機進行混合掃描與確認作業,或者也可以進行確認分離的作業模式,這可以依據產出或者是不同的狀態考量來決定其作業模式。對于一些缺陷相當低的產品,或者是特別需要快速回饋與短時間完成檢驗的產品,在AOI設備上進行直接的確認是不錯的選擇。至于其它的狀況,則將產品轉換到分離的確認工作站上進行確認可以讓產出最大化,同時也可以充分的利用到AOI設備的產能。
3、AOI的產速與整體產出
每小時單一檢查機能夠掃描的面次,可以定義為該設備的產出量。簡單的將AOI所需要投資的單價除以它可以掃描的面次量,是一種直接評估不同解決方案的方式,愈快的設備應該就是較好的方案。不過整體AOI的產出,則被認定為是通過此檢查與確認站的電路板片數。任何可以快速掃描的系統,但是最終卻將所有電路板都轉移到手動確認工作站處理,會比不上只將部分電路板送到確認站的系統有效率。
依據效益評估的完整概念,AOI的產出成本不盡是要看掃描與確認步驟,任何額外需要的制程步驟、人力配置都應該要列入計算。考慮的內容還應該要包括設定與更換系統的時間、作業人員需要學習適應的時間、新料號設定的時間、舊料號設定的時間、上下料的時間等等。時常有不少的周邊作業與操作,總是在AOI評估供應資料中被忽略,而這些因素卻時常影響整體作業的產出。這些因素在獨立作業時可能時可以被忽略的,但是當合起來操作就可能會明顯抵銷掉特定AOI組合的優勢。
每一個被AOI指出的缺點都需要經過確認,產出分析必需要以檢查與確認的組合來進行分析處理,如果只是簡單的將兩者連接看待必然是一種錯誤的處理方式。分析也應該要包含所有的周邊作業,如:電路板篩選、作記號、批次處理物流、批次確認等等。某些周邊作業如:CAD數據校調、數據資料管理、數據的傳送等等,也都應該要在整體產出評估時列入考慮。
4、AOI可偵測性與非關鍵性問題提示的能力
AOI系統最重要的工作是要偵測缺點,盡管有些時候還要考慮如:產出、單一掃描的成本等等,但是無庸置疑的偵測缺點這個任務是AOI設備最重要的功能性。實際上唯一有效判定AOI能力的方法,是以其能夠在最低成本與最短時間下所標示出關鍵性缺點的能力為基準。我們必須承認,沒有一種現存的技術可以只標示出所有關鍵性的電路板缺點,而同時可以排除那些非關鍵性的缺點。多年前在評估AOI設備時需要對設備功能性妥協的狀態,到目前為止并沒有太大的改變。對于提升偵測能力與降低無謂缺點出現比率的討論無休無止,而降低假缺點的需求則是業者一再要求的另外一個部分。
AOI的目的并不是要找出電路板上大量人工制作的缺點,而是希望能夠發現一些持續困擾電路板制造程序的問題點,唯一可以評斷AOI系統偵測率的方法就是要看,設備是否能夠真的幫助降低電路板生產的報廢率。
多年前就有業者提出平衡偵測能力與非關鍵缺點間設備特性的看法,穩定可靠的偵測所有關鍵性缺陷;容易排除不正確的缺點提示;降低作業人員設定程序的需求。也是一些業者提出評估AOI設備特性的作法,AOI系統必需要能偵測出業者關心的缺陷,同時可以忽略掉那些不被認為是問題的現象;測試線路必需要包括那些會產生制程困擾的缺陷,但不要花太多時間在要求系統偵測一些不被認為主要的缺點類型上,特別是幾科不太發生的缺陷上;除了現有的缺陷,還應該要注意到未來可能發生的缺陷。
以上這些,都可以作為業者觀察與評估AOI的參考。
5、AOI的缺陷成本
每一個業者都應該依據所生產的產品來定義缺陷的成本,不同的產品、料號、生產設備都可能產生不同的缺點成本。不過業者可以概略整體估算在電路板生產中產生的報廢,究竟有多少是因為沒有偵測到缺點所產生的,這樣就可以用報廢除以缺點來得到平均的缺點平均成本。某些電路板廠商因為要降低設備投資,沒有理解到比較低的偵測能力可能產生比較高的漏測損失,最后花掉了比投資AOI設備更多的成本。當比較AOI的表現時,即便是很小的錯誤差異都應該要列入考慮,因為這可能會實現影響生產的表現而產生更高的缺點成本。
6、小結
業者除了對AOI的技術表現給予評價外,還應該對于這種設備在實際生產中的作業表現給予關注。當應該看到卻被漏掉的缺點比例升高時,可能代表的是設備能力、操作狀況、功能穩定性等等因素已經產生偏離,不足以支援這類產品的生產,此時就應該要留意其缺陷成本已經升高了。
由一些成本模型可以呈現選擇AOI系統的方法,其實有相當多的變量會影響到AOI系統的選擇。業者應該如何考慮這些因素,如: 設備間的連結、統計管制、使用方便性、可取得性、服務支持、設備后續維護成本等等,這方面應該要聚焦在自己需要的設備類型上才能做出恰當的設備選擇。 |